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道教词典查询 > 吴筠

吴筠_在线道教词典查询


    吴筠(?~778)为唐代著名道士。字贞节(一作“正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

人。少通经,善属文。性高洁,不随流俗。因举进士不第,乃入嵩山,师事潘师正为道

士,传上清经法。开元(713~741)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后又游天台,观沧海,

与名士相娱乐,文辞传颂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召见于大同殿,令待诏翰林。问以道

法,答曰:

    “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

    又问神仙修炼之事,答以“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

天宝(742~750)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知天下之将乱,乃坚求还嵩山,

屡请不许,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不久,安禄山欲称兵,又求还茅山,玄宗许之。既而

中原大乱,筠乃东游会稽,隐于剡中,逍遥泉石,与李白、孔巢父等相酬和。代宗大历

十三年(778),卒于越中。弟子邵冀元等私谥为“宗玄先生”。

    吴筠对道教基本理论多所阐发。所著《玄纲论》,上篇明道德;中篇辩教法;下篇

析凝滞。自谓因“重玄深而难赜其奥,三洞秘而罕窥其门,使向风之流,浩荡而无据,

遂总括枢要,谓之《玄纲》”。①他将“道”解释为“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

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

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

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而“德”则为“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

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共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

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他又以“天、地、人、物、灵、仙、鬼、

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来阐发“道”与“德”的关系;以“生者不知其始,成

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归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联,谓之自然。自然

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②来表述“道”、“德”、“自然”三者的关系。他继

承和发挥了老庄自然无为的哲学,认为“道”为宇宙万物之根源,称“道”生成宇宙万

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进而认为道德、天地、帝王三位一体。“道德者,天地之祖;天

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③他把社会治

乱的原因,归结为“天地之道,阴阳之数”和人情世风是否淳朴,主张加强封建道德教

育。强调“父不可不教于子,君不可不治于人。教子在乎义方,治人在乎道德”。

    在修炼方术方面,吴筠认为,人依靠自身体内的精气、神而生存,若要长生成仙,

就必须注意精、气、神的修炼。认为修炼精、气、神,应当“守静去躁”,把“躁动”

的原因归结于“情欲”,故去躁又当去除情欲。声言“欲不可纵,纵之必亡”,“但能

止嗜欲,戒荒淫,则百骸理,则万化安”。④在其所著《神仙可学论》中,谓“远于仙

道”者有七,“近于仙道”者亦有七,认为只要采其“七近”,避其“七远”,“惩忿

窒欲,齐毁誉,处林岭,修清真”,“以摄生为务”,“虚凝淡泊怡其性,吐故纳新和

其神,高虚保定之,良药匡补之”,表里兼济,形神俱超,就能“挥翼于丹霄之上”,

成为神仙。其守静去躁思想,与司马承祯“收心离境”,守静去欲的理论基本一致。他

提出的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等主张,对宋代理学有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著作有《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此外,《通志》卷六十七又载其所著

《心目论》《复淳论》《形神可固论》《坐忘论》《明真辩伪论》《辅正除邪论》《契

真刊谬论》《道释优劣论》《辩方正惑论》各一卷。今《宗玄先生文集》分为上中下三

卷,收有《神仙可学论》《心目论》《形神可固论》等。《玄纲论》则单独成篇,亦分

为上中下三卷,凡三十三章。    
  注:

    ①②③④ 《道藏》第23册673页,674页,676页,66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

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