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道教词典查询 > 道教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_在线道教词典查询


    道教养生术是道教继承和汲取传统的养生方法,在内修外养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

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技术,以求实现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最高目标。

    长生不死的思想,早在老庄的著作中就已有所阐述。《南华真经》的《逍遥游》和

《齐物论》等篇中,有关于神仙的描述,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

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①《南华真经》还说到这些神仙,大火

烧着不觉得热,江河冰着不感到冷,雷电飓风打着也不会惊慌。《战国策·楚策》中还

有奉献不死之药的故事,尽管它是讽刺楚王,揭露进药人“欺王”的,但是它反映我们

的祖先早就在寻找长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奥秘了。

    《史记·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寻求仙药的

记载。

    历史上的帝王将相都是位尊处优的,他们追求长生都是企望永远享受人世间的荣华

富贵。但是道家术士则多位卑处陋,结茅为居,靠山产和布施为生,他们追求长生是为

了实践对于“道”的信仰。道教以“道”名教,“道”就是道教徒的最高信仰。道的概

念是由先秦的道家提出来的。道教沿用了道家的观念,将“道”解释成物质世界和精神

世界的本原,先天地生的神灵,天下万物的造物主,同时,又将道家的“深根固柢,长

生久视”②之道衍化为人的长生不死,认为道可以因修而得,与天地永存。道教在东汉

形成后,就逐渐把神仙方士们的一系列追求长生的方术都吸收为实践“长生久视”之道

的道术,并且作了种种探索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许多道教养生大师承前启后,完成了许多重

要的养生著作。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张陵的《老子想尔注》,葛洪的《抱朴子

内篇》,魏华存传《黄庭经》,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等。道教的养生思想逐渐系

统化,提出了“重人贵生”、“天人合一”、“我命在我”、“形神相依”和“众术合

修”等一系列的命题,为道教养生术的发展奠定了较完整的理论基础。

    第二,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道教养生著作,有名医道士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崔希范的《入药镜》等。道教

的养生术在理论上吸收了部分佛教和医家的内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且出现了一些

新的养生方法。

    第三,宋元时期。除了外丹术的衰落以外,道教的各种养生方法继续得到发展,特

别是内丹术成为各种养生方法中的主流。这一时期的许多道教养生大师,吸收融会吐纳、

导引和存思等方法,完成了许多内丹名著。如《修真十书》和张伯端的《悟真篇》,陈

虚白的《规中指南》,邱处机的《大丹直指》,孙不二的《孙不二元君法语》,俞琰的

《周易参同契发挥》,李道纯的《中和集》等等。

    第四,明清直至现代。道教逐渐衰落,内丹家派系虽多但发展迟缓。而道教养生术

却逐渐为社会所认识,从而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得到利用。在流传过程中,又同佛教禅、

密修持方法以及近现代的体育方法相结合,道教养生术中的神秘主义部分逐渐淡化。较

有影响的著作有张三丰内炼著作《全集》,陆西星的《方壶外史》,李西月的《道窍谈》

《三车秘旨》,伍守阳的《天仙正理直论》,柳华阳的《慧命经》《金仙证论》,刘一

明的《道书十二种》,闵小艮的《古书隐楼藏书》,陈撄宁的《道教和养生》等等。

    养生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实践,也是后世道教徒的宗教行为。如果说,道教的教义包

括着道教徒对于人、对于人和自然、精神和肉体等等的认识,那么道教养生术就是在教

义指导下,道教徒的行为体现。

    “重人贵生”是道教养生术的哲学基础。《道德经》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

大”,③将“人”放在与“道,天,地”同等重要的地位。道教继承了这一宝贵传统,

将“重人贵生”作为自己教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应当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

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得长生成仙就成了道教徒的目标。

    “天人合一”也是道教养生术的重要思想。《淮南子·天文训》称“虫支行喙息,

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

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

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④道教将“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宇宙观,并将养生实

践放在这一基础上,追求人的生活同自然的和谐,注意年龄变化、季节变化、环境变化

对人体的影响,在一些丹家的著作中,甚至将人身视作一个小宇宙,追求小宇宙同身外

的大宇宙的配合一致,并将大小宇宙的统一作为“返归自然”的目标。

    “我命在我”是中国文化的宝贵的传统思想。道教继承了这一思想,虽然面对莫测

的天命和自然,但是在人生态度上,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以主观能动的态度寻求

长生的途径,使自身的小宇宙积极地配合大宇宙,以得道成仙。

    形神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道教对于形神的探索,是从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

出发,沿着形神关系发展的,因而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及较强的实践意义。《南华真经·

知北游》认为:“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⑤神能

守形,形就长生。因此,道教始终认为神形相依,而在养生实践中,既注意锻炼形体,

又注意精神的健康。

    众术合修是道教养生方法的重要原则。先秦时期,先人为了寻求长生已经实践过大

量方法。道教由于有较系统的教义思想和明确的长生目的,因而能全面继承这些养生方

法,博采众长,不偏执一家。并且在自身的修炼实践中全面推进各种养生方法。

    内修外行,指的是道教徒在为修炼自己形神,以求长生成仙的时候,也要求具备积

善立功的道德修养,并将忠孝和顺仁信作为道德修养的核心。它将养生方术同人的社会

活动结合在一起,并且认为道德行为同养生实践有密切关系的思想,对于今天也仍然富

有启迪意义。

    道教养生术的主要内容有:

    一,守一。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即“道”)的信仰,以

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大约在东汉时就曾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

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存思。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

魏晋时期,曾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住,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

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

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视。

    三,导引。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

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经流行。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

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四,吐纳。是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大

约秦汉时已在流行。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

后天之气。

    五,胎息。是在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

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

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息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服食。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得长生成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曾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

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

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石因为采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

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七,外丹。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大约形成于西

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

即衰微。

    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矿物烧炼的丹药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

或者意义极微的,有些则是有毒的,服用过量即可致死。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术的发展史

上却是一项有影响的客观存在,并在客观上对于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产生过相当大

的影响。

    八,内丹。是以人体比作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用意念,经过一定

步骤,以求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大

约始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从宋

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

胎息等各种方法,并且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

侧重。

    九,房中。指男女性生活的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事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

房中术已经形成。两汉时就已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还将房中术纳入道

术之中。后因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斥除出道术。从现存少量文献看,其中包含的

性卫生的内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学的意义。

    十,起居。指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等,

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理,以求健康长生。对于起居摄养之道,春秋战

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道教综合继承并加以系统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颐养

生息的起居之道。

    养生术是整个道家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英国著名学

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二卷中曾经高度评价说:“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

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我们不知道在世界上任何其他一个

地方有与此近似的观念。这对科学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⑥对于长生的追求,客观

上推动了中国医药学、养生学、古化学等的发展,也包括了中国保健体育技术的发展。

其中,一些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东和西方曾经产生过直接的影响。道家养生术的发

展,也为奥秘的人体科学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材料。正因为如此,道教的养生术

也就成了世界传统养生方法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从现代科学和医学观点来认识,道家

的养生术中确实存在着某些糟粕和杂质,同时,也确实包含着许多有科学价值的,当时

适用,现时并不适用的以及至今仍然适用并广泛流传的东西。人们无法证明,一个健康

的人通过养生锻炼,能够延长多少年月日的寿命。但是,实际证明许多有慢性疾病的人

通过养生锻炼,得到防病和保健的功效。因此,道教养生术已经受到卫生界、体育界以

及一切企望健康长寿的人的普遍重视。    
  注:

    ①②④⑤ 《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271页,218页,第5册27页,第2册598页,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 《道藏》,第11册48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

1988年

    ⑥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154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