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道教词典查询 > 青城山

青城山_在线道教词典查询


    青城山在四川都江堰市(原灌县)西南十五公里处,距成都市六十八公里。杜光庭

《青城山记》云:青城山“一名赤城山,一名青城都,一名天国山,亦为第五大洞宝仙

九室之天”。①明曹学亻全《蜀中广记》卷六引《名山记》曰:“益州西南青城山,一

名青城都山,形似城,其上有崖舍赤壁,张天师所治处。……《玉匮经》曰:青城山为

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一名赤城山。”②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和杜光庭《洞天

福地岳渎名山记》亦列其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名宝仙九室之洞天。③道教创立

后,在此修道者历代不绝。据葛洪《神仙传》载,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入蜀居鹤鸣山

隐居,遇老君传道后,又去青城驱逐白昼为疠的魔鬼,“与之为誓曰:人主于昼,鬼行

于夜。……于是幽冥异域,人鬼殊途。今西蜀青城山,有鬼市并天师誓鬼碑石。”④所

云驱鬼与鬼相誓,虽属神话,但张陵去青城山传道则是可能的。张陵修道于蜀之鹤鸣山,

《后汉书·刘焉传》与《三国志·张鲁传》均有记载,而鹤鸣山与青城山相连,张陵由

鹤鸣去青城传道,事在情理之中。据此,青城山当为早期道教发祥地之一。

    从汉末至南北朝,继张陵之后到青城山修道的有李阿、陈勋、范长生、杨超远等人。

据葛洪《抱朴子内篇·道意》载,蜀人李阿,号八百岁公,吴孙权时,常乞于成都市。

朝来夜去,有人见其暮宿青城山中。⑤《张天师二十四治图》“平冈治”条称蜀州江津

平冈治为李阿学道得仙处;⑥“昌利治”条又载李八伯(百)学道于金堂昌利治,“常

自出戏于成都市,暮宿于青城山上”。⑦据上所记,李阿与李八伯似为一人;葛洪《神

仙传》卷三为李阿、李八百分别列传,则视其为二人。但无论如何,都住过青城山。三

国吴时,有一人名李宽,自称李八百,由蜀去江东传道授徒,“布满江表,动有千许”。

⑧形成一个道教小派别,人称李家道。考其源流,即与上述李阿或李八百有关,故青城

山又似为李家道的发祥地之一。继李阿之后又有陈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七

云:“陈勋,字孝举,蜀川(应为蜀州——引者注)人,博学洽闻。时钟会、邓艾伐蜀,

刘禅降。孝举尚少,已有出尘之志,入青城山,师谷元子,求度世之法。后离青城山,

随许逊得道,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诰封正特真人。”⑨后世净明道尊为十二真君之

一。至晋代,青城山最著名的道士为范长生。《舆地纪胜》载:“范寂,字无为,刘先

主(刘备)时;栖止青城山中,以修炼为事。先主征之不起,就封为逍遥公。得长生久

视之道。”AB清光绪《增修灌县志》卷九引《旧志》云:“范友,字子元,涪陵人,隐

居西山,蜀人敬之,号曰长生。晋惠帝时,李雄攻成都,百姓皆保险自守,长生率千余

家依青城后山。雄得成都,以长生有道,欲迎为主,长生固辞,乃拜为丞相,……

    尊曰范贤,于湔氐村筑为长生税驾之所,进太师西山侯,不受,归青城山,后仙去。”

AC至南朝“宋大明中,道士杨超远、秀才费元规,亦居此山”。AD最早的山居道士,大

多穴居山洞。或于洞旁结茅舍,“置以土坛,戴以草屋”。AE至晋代,青城山始建道馆

(观),计有洞天观、上清宫、上皇观、碧落观(后名长生宫)等。南宋《舆地纪胜》

曰:“自延庆观上二三里,有观曰洞天,肇建自晋时。(南朝)宋大明中,有逸士费元

规读书于此。唐天宝七载,有道士薛昌饮章陆酒得道,……宣和间改曰清观观。”AF明

曹学亻全《蜀中广记》卷六载:“《胜览》云:晋朝起天宫于高台山丈人祠侧,号曰上

清宫,……晋时又于丈人峰前建上皇观。《蜀志补罅》云:亦名玄真观。”AG1991年新

修《灌县志》卷二十二“灌县主要道观简表”载:“长生宫,在青城乡青景村,晋建,

祀范长生,旧名碧落观。”AH隋唐两宋时期,青城山道教兴盛。先后有大批道士居此修

道。光绪《增修灌县志》引《龙城录》云:“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事道士

李珏。炀帝知其贤,征召不起,督让益州太守强起。昱至京师,縻以上爵,不就,乞为

蜀太守,帝从之,拜嘉州太守。”AI并记述他在任时曾入水斩蛟之神异事迹,州人事为

神明。“隋末大乱,以隐去,不知所终。……

    上皇(唐玄宗——引者注)幸蜀,加封赤城王,又封显应侯”。AJ唐有道士王柯,

字仙柯,青城横源人。在西峰,助炼丹道士以薪炭,奉事三年,道士嘉其志,授以丹诀,

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得道。AK此外,道士薛昌、刘无名等皆在青城山修道,《历世

真仙体道通鉴》均有传。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庭,原为天台山应夷节弟子,后随

僖宗入蜀,居青城山白云溪多年,对道教理论特别是斋醮科仪的制定贡献甚大。

    卒后葬于白云溪。LB唐末五代道教学者谭峭,原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

之术。最后复入青城山。LC迨至两宋,入山道士仍不乏人。民国《灌县志》据《文献通

考》《舆地纪胜》诸书及《崇道观道藏记》《五岳真君殿记》等记有多人,其中皇甫士

安、古藏用、张随、仇宗正、王文正等,皆一时之秀。南宋又有道士皇甫坦,曾在绍兴

二十七年为显仁太后治目疾,有验,甚受宠信。“凡四赴召命,灵迹甚著,隆兴中游天

台,……至乾道初,方游武当,还青城,拱手垂足,坐绳床而化。”LD河北霸州人张宗

元,“入青城大面山中峰紫板岭结茅,耿介有守,居山五十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1187)八月二十九日无疾而化。”LE值得指出的是盛行于宋元时期的道教新符箓派—

—清微派和神霄派有早期几代传人为青城山道士。据《清微斋法》卷上“道宗统系”载,

清微派由祖舒“会四派而一之”后,经六传(《清微仙谱》为七传——引者注)至“青

城通惠真人朱洞元,成都人,二月初一日生,乃神霄玉枢使清微洞卫上卿,隐青城山”。

下传“云山保一真人李少微,房州人。三月初五日生。乃五雷院使清微都元右卿,隐青

城山”,下传南毕道。LF此处未记朱洞元、李少微的生活年代,但李少微下传之南毕道

为南宋理宗时人,据此推之,他二人亦当是南宋人。宋道士王文卿创神霄雷法,盛传于

江淮地区,但他和弟子萨守坚曾出入于青城山。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云:

    “有萨守坚者,亦酷好道,见侍宸于青城山,而尽得神秘,游东南,祷祈劾治,其

神怪有过于侍宸者。”LG据宋景濂《元莫月鼎传碑》载,宋元之际,神霄派还有另一传

人徐无极住青城山,莫月鼎曾亲往受教,该文云:“(莫月鼎)入青城山丈人观,见徐

无极受五雷之法。”LH可见宋代青城山,不仅是天师正一道的基地,也是衍生孕育新符

箓派的基地之一。

    隋唐两宋时期,青城山新建有大批宫观。清徐昱《三诣青城记》云:“昔志载,青

城一百八景,唐宋时,自长生宫入山,抵上清宫十余里间,庵堂不下数十所。”LI现有

记载可征者,仅知隋代建有常道观,唐代建有建福宫、金华宫、冲妙观、玄都观等。

《舆地纪胜》云:“自会庆宫西行一二里,有观曰常道,乃古黄帝祠址。《青城山记》

云,在黄帝授经坛下,隋时建。”LJ清彭洵《青城山记》卷上云:“在云师洞者,为常

道观。观为大业间建,始名延庆,唐改常道,宋名昭庆,今则概言天师洞矣。”LK唐初

为飞赴寺僧侵占,唐开元十二年(724)敕令“移飞赴寺依山外旧所,观还道家”。MB1

991年新修《灌县志》卷二十二“灌县主要道观简表”载:“建福宫,在青城山丈人峰下,

建于唐代,名丈人祠,宋改会庆建福宫。”MC《灌县文征》卷三收《置丈人观碑》云:

“开元十八年闰六月十八日,敕于青城置祠室,又奉今年八月二十一日敕青城丈人山宜

令所管州县,拣本山幽静处与立祠庙。”MD明曹学亻全《蜀中广记》卷六引《蜀木寿杌》

云,前蜀王衍于咸康元年(925)偕母太后、太妃同祷青城,……住山中旬日,设醮祈福,

太后太妃又谒王先主铸像,已,幸丈人、玄都二观及金华宫。”ME由此知唐代青城山尚

建有玄都观、金华宫。玄都观无考,金华宫,据清徐昱《青城山金华宫记》,原是就晋

代所置之上皇观(一名玄真观)改建而成,唐睿宗女玉真、金华公主居此修道。

    该文又称:“证以唐宋人福唐观、本竹观、仙居观、储福观诸诗,知公主院宇开旷,

非若时流所栖之琐琐也。”MF由此又知唐宋时尚建有福唐等观。彭洵《青城山记》又称

“天仓山有威仪观,今亦废不可考,宋文同有威仪观诗”。MG可见隋唐两宋时期青城宫

观之多。

    元明时期,青城山道教呈衰微趋势。见于记载的道士极少,且无可称者。在宫观方

面,除明万历年间重建圆明宫、上元宫外,MH过去已建之宫观,在明代大都失于维修,

明焦维章《游青城山记》曰:“午后憩长生观,观久废,颓垣败础,与灌莽为伍。……

建福亦荒墟不治。”MI1991年新修《灌县志》称:

    “明末清初,长期战乱,青城山道士逃走一空。”MJ其后,因有几位武当山全真龙

门派道士来青城,使青城山道教又趋复兴。比较有名的道士有陈清觉(1606~1705),

“字寒松,又号烟霞,湖北武当人。明末为少年名进士,入庶常,除东宫侍讲。后弃官

入武当山太子坡,从詹太林(王常月弟子——引者注)讲求养生术。明亡,于康熙二十

六年(1687)入蜀,游峨眉,定居青城,料理常道观事,后交张清湖作住持,去青羊宫

养静,……康熙四十四年辞世。”MK与陈清觉先后到青城的有其师兄弟穆清风、张清湖、

张清云等人。

    “穆清风,号玉房子,四川忠县人,系陈清觉师兄,康熙五十三年始来成都梓潼宫,

雍正七年退隐青城白云观,兼主眉州重瞳观。张清湖住青城山文昌宫。张清云住三台云

台观。”NB康熙四十一年,赐常道观“丹台碧洞”匾额,后世乃尊陈清觉为碧洞真人,

称其所传为碧洞宗,系龙门一支派。此派亦按龙门谱系进行传承。传至易心莹为二十二

代,现已传至二十五代。其中不乏有名的道士,如:陈仲远,别号云峰羽客,青城道士,

渊博能文,曾校正《广成仪制》数十种,著有《雅宜集》,清乾隆(1736~1795)间,

邑人患疫,建水陆斋醮,敕赐“南台真人”号。NC李太浩,康熙初入青城山,始居八卦

台下真武庵。康熙五十年购回天台寺基业,易名本洪庵(即上元宫),时上皇观因久已

荒芜,复于康熙五十八年接理上皇观观务,加以培修,于雍正五年(1727)羽化。ND骆

永喜,号小尹,灌县人,道光(1821~1850)间入圆明宫为道士,见该宫颓废,立志修

复,经二十年,焕然改观。此外,在清代还陆续重建、修缮了常道观、长生观、祖师殿

(又名洞天观)、上清宫、建福宫等。《灌县文征》等书皆有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城山道教宫观保存完好。当代著名道士易心莹长期住守

常道观,对保存青城山文物古迹颇有贡献。    
  注:

    ①AD 《全唐文》第10册9709页,9710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②AGLGME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1册78页,82页,第1207册370页,第591册

8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⑥⑦⑨AKLBLCLELF 《道藏》第22册199页,第11册57页,第22册208页,206页,

第5册255页,324~325页,330页,326页,442页,第4册28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

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 《神仙传》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⑤⑧ 同见《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173~174页,中华书局,1985年

    ABAFLJ 同见《舆地纪胜》第2册752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ACAIAJMI 光绪《增修灌县志》卷九,卷九,卷九(按《龙城录》旧题柳宗元撰,

但唐志未著录,柳宗元《柳河东集》也未收录,或云为宋人所伪托),卷十三

    AE 《广弘明集》卷十二:唐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僧事并表》,线装本

    AHMCMHMJMKNB 《灌县志》693页,693页,679页,690页,691页,690页,四川人

民出版社,1991年

    LD 《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光绪原刻,民国上海紫云轩校印本LH 《四部丛刊》

第246册,上海书店翻印本,1989年

    LIMDMFND 《灌县文征》卷五,卷三,卷五,卷三,民国木刻刊本

    LKMG 《道藏辑要》翼集

    MB 《道家金石略》110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NC 民国《灌县志》铅印本,卷十二,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