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道教词典查询 > 概述

概述_在线道教词典查询


    道教创立后较长一段时间,皆以山区野地作道士修真地。

    如张陵二十四治,即在川西北和陕南诸县山地中。因那里远离尘嚣,空气清新,是

采药炼丹、呼吸吐纳的理想场所,故为道士修行地的首选之区。至南北朝,统治阶级渐

奉道教,通都大邑遂立宫观,道士修真地又扩展到城市。但在那以后,各地名山仍为道

士修行的主要场所,为多数道士所居止。

    道士修行于名山,又与其仙境信仰密不可分。道教认为,神仙不同凡人,其所居之

处不与世人相杂,一在海中,二在山中,三在天上。神仙居海中,盖出于海市蜃楼之启

示。早在战国时,即有方士宣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①“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②在方士们的鼓动下,齐威王、宣王、燕昭王及秦皇、汉武,先后派人入海求之。皆不

得。道教成立后,接过方士的遗产,继续信仰海上神山说。东晋或稍后,有人将三神山

加以扩充,成“十洲三岛”说,具载于托名汉东方朔所撰之《十洲记》中。称海中有瀛

洲、玄洲等十洲和昆仑、方丈、蓬丘等三岛,皆为神仙栖息之地。③这是最早的道教仙

境说。第二,认为神仙也居人迹罕至的名山,称“洞天福地”。“洞”言通也,一方面

称洞室可以通达上天,另一方面又认为居山修道可以成神通天;

    “福”指福祥,谓就地修道可得福度世。依其等次,又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等名目。此说从东晋开始造构,集成于唐代司马承祯之《天地宫府图》,杜

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略有增改。第三,认为神仙所居之最佳境界在云天之上。

此说亦始于东晋间,《度人经》先据中国古代已有的思想资料,汲取佛教三界(欲界、

色界、无色界)思想,提出三十二天说,此后经多人的阐释增饰,逐步完成“三十六天”

说,是为天上仙境的完整图画。此说集成于唐代道士潘师正,具见《道门经法相承次序》

所录潘师正之答语。

    以上三种仙境,海中十洲三岛可望而不可及,三十六重天亦在虚无飘渺中,只有地

上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除少数未详所在外,皆有实处。因此,道士

大多立足于洞天福地诸名山中修炼,而以海中仙境和天上仙境作为得道成真的最后归宿。

    上述三种仙境,地上的洞天福地自然以山为依托,可望而不可及的海中仙境和虚无

飘渺的天上仙境亦离不开山,十洲三岛本身即为一群神奇美妙的仙山所组成,三十六天

据说为梵气所显现,但神仙所居之宫殿仍然只能建在山上。道书称,三十六天之最高处

有“玄都玉京山,冠八方诸罗天,列世比地之极上中央矣。山有七宝城,城有七宝宫,

宫有七宝玄台也”。④可见三种仙境皆贯穿着一个“山”字,它一方面表明道士在造构

海中仙境、天上仙境这些超世间的神仙世界时,无法全凭子虚,必须借助于世间的某种

现成物;另一方面,又表明“山”在道士修行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也可看出,

道教名山之区别于佛教名山,即在于它被赋予了神仙仙境的内含,由此决定它的人文景

观必具浓厚的神仙意境。事实上,无论哪座道教名山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神仙传说和遗

迹。人们将它和美丽的自然风光相融合,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道教初创时期,道士多入山修道,大都居山洞,或于其旁立茅舍。张陵的二十四治

即如此。唐释明概曰:张陵“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茅屋,称二十四治。

治馆之兴,始乎此也。”⑤至晋,或称治,或称庐,或称靖(又作“静”)。许谧曰:

“所谓静室者,一曰茅屋,二曰方溜室,三曰环堵。……此法在名山大泽无人之野,不

宜人间。”⑥至南北朝,道教取得统治者的信奉,皇室和贵族等为道士所建之居所始渐

扩大,被称为馆、观,既有祭神之所,又有道士生活用房。唐代由于皇室大力扶持道教,

道士之居所进而被建筑为“如王者之居”,称为宫、观。从此开始,宫观作为道士祭神

和居所之名被确定下来,不再使用治、靖、庐等名称。此后,规模较小,或未被皇帝敕

封者,仍有精舍、道院、庵、庙等称谓,但宫观始终是它们的代表名称。

    为了区分和确指的需要,众多宫观又各有具体名称。其命名之根据,或据经书,如

玉隆万寿宫、常道观等;或据道教尊神名,如玉清宫、上清宫、太清宫、天宝宫、灵宝

宫、玉皇观等;或据其他神祇名,如太一宫,紫微宫、东岳庙、西岳庙、南岳庙、文昌

宫、真武庙、斗姆宫、碧霞元君祠等;或据道士名号,如纯阳宫、海蟾宫、重阳宫、长

春宫等;或据地名、山名,如桐柏观、紫霄宫、龙泉观等;或据历史传说故事,如铁柱

宫、酥醪观、九仙观、二仙庵、黄庭观等。诸如此类,难以具述。但如此命名之宫观,

难免同名,只能依据所在地名加以区别。

    从南北朝起,道教开始注意宫观之营造,《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置

观品》即对此有所规定。此后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一套宫观营造法式。但所建宫观大小

不一,布局也难强求一致。只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即在总体上由两部分建筑组成,一为

奉祀神灵之宫殿,此为主体建筑,形制较大;二为道士居室,包括方丈室及道士各种生

活用房,此为附属建筑,一般较简。主体建筑中,必有一二座主殿,处于突出位置。此

主殿奉祀何神,有同有异。唐宋以后,许多宫观皆以三清殿为主殿,元《天坛十方大紫

微宫懿旨及结瓦殿记》云:“凡修建宫观者,必先构三清巨殿,然后及于四帝二后,其

次三界诸真,各以尊卑而侍卫,方能朝礼圆全,无慊于焚修夤奉之心。”⑦明代修建的

武当山宫观建筑群,则以奉祀各式真武神像之殿堂为主,其他神灵皆居次要地位,这在

道教宫观中颇具特色。

    历史上究竟创建过多少宫观,没有也难有确切的统计。北齐文宣帝高洋曾有“馆舍

(指道观)盈于山薮,伽蓝(指佛寺)遍于州郡”⑧之说,表明那时的宫观已经很多,

至于崇道更甚的唐宋元明,所建宫观更是难以计数。经过千余年的屡废屡兴,延至近代,

再经兵燹和人为破坏,留存至今者,仅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唯其留存甚少,更弥足珍

贵。它为今天保存了一批可贵的古建筑实物,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营造方法和建筑艺术

难得的材料;所保存的大量古文物和艺术品,是文物考古和艺术学难得的研究材料。旧

时有“无寺不成山”之说,一谓山山有寺,言其数量之多;二谓寺可为山增色,是山量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道教宫观在数量和规模上不如佛教寺庙,但仅是相对而言。道教宫

观不仅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今旅游业中宝贵的资源。    
  注:

    ① 《史记》第1册247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 《汉书》第4册1204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③④⑥ 《道藏》第11册51~55页,第24册726页,第20册596~597页,文物出版社、

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⑤⑧ 《广弘明集》卷十二,卷二十七,《四部备要》单册线装本

    ⑦ 《道家金石略》481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