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道教词典查询 > 《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_在线道教词典查询


    《老子想尔注》,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二卷。据唐玄宗《道德真经疏外传》、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所载,作者为东汉张陵。宋代谢守灏《老君实录》、彭耜

《道德真经集注杂说》、董思靖《道德经集解》都承袭此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

录》存《老子想尔》二卷,注称:“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传授经戒仪注

诀》称:张鲁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未晓深言,托构《想尔》,以训初回。也以

《想尔》作者为张鲁。《云笈七箓》卷三十三孙思邈《摄养枕中方》曾引《想尔》的话,

注称“想尔盖仙人名”。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张陵开其端,陵孙张鲁最终完成并托称其祖

所作。

    该书早佚。《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

清末敦煌莫高窟所发现的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使其重现于世。但原件已

为英国人斯坦因掠走,现藏于伦敦博物馆。今人饶宗颐将敦煌残卷连写的经文与注释分

别录出,按《老君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的次第,分别章次,并作考证,著《老子想尔注

校证》,收入选堂丛书之二。据饶宗颐考证:残卷末题“老子道经上”,下注“想尔”

二字分行;起“则民不争”,迄卷终,共五百八十行。

    大体上是老子《道经》的注释本。

    《想尔注》的思想多与《太平经》相同,并汲取河上公解《道德经》的某些内容。

要求人们信行“真道”,奉持“道诫”,认为“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像”。道是

至高无上的,神秘的,具有人格意志。道就是“一”,而“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

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太上老君由此和至尊之道合二为一,

被尊为最高之神。

    “道”能够“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如果人们按道的训诫去做,就可以“积

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它将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和道教的修仙相结合,对后世

道教有深远的影响。《想尔注》特别强调“一”和“守一”,从精、气、神去讲修炼长

生之道。它指出:精结为神,修道者欲令神不死,就应该“结精自守”,以清静为本;

又说:精是“道之别气”,万物都含“道精”,当其“精复”时,都归其根,故人人都

应宝慎其“根”。它说:道散形为气,道气常上下,经营天地内外;其所以不见,乃

“清微”之故,人若奉行道诫,则“微气归之”。可见神仙长生之道是《想尔注》所追

求的终极目的。

    为了诠释的需要,它在解《老子》时,数处改易原文。如将第十六章“公乃王,王

乃天”句中的“王”字改为“生”字,并解释为:能行道公政,故常生也;能致长生,

则副天也;天能久生,法道故也;人法道意,便能长久也。又如将第七章“非以其无私

邪?故能成其私”句中的“私”字改为“尸”字,并解释为: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

非道所行,都是尸行。

    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不同于流俗,故能成其尸,得为仙士。这样一改,

就使《老子》更接近注者的神仙长生思想。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它和《太平经》一样,

强调“太平”,认为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就将到来。

    隋唐以前,《想尔注》在道教中颇受重视。《传授经戒仪注诀》列举道士当诵习十

卷经,第五、第六即是《想尔注》。

    唐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列有“想尔二十戒”,存录《想尔注》上下卷。

《太上老君经律》也有“道德真经想尔戒”。但唐以后《想尔注》在道教中不显。据史

载,东汉末张修、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道,以《老子》为徒众的主要经典,故《想尔

注》当是米道祭酒讲解《道德经》的教材,是研究早期道教史及道教思想史的重要文献。